從《臺味》到《臺味原來如此》
陳靜宜是我很崇拜的飲食記者前輩, 10 年前她就寫了《臺味》,探索一些最老派有代表性的台灣料理:菜脯蛋、煎豬肝等身世探源,其中有大量的臺菜店家與廚師的訪問整理,非常好看。
10 年後,她推出了這本《臺味原來如此》,把整個地域範圍拉大——她不只是台灣的台味一姊了,還是季風亞洲地區的台味!跟著移民的痕跡,比較 20 種台味小吃在中國東南沿海、台灣、馬來西亞版本的差異。
比如說,我特別喜歡的「麵線糊」篇。這裡面又可分成,糊多的,麵線多的,清的,稠的。地區版本涵蓋:廈門、北港、鹿港、台灣北部、福建莆田、馬祖、馬來西亞詩巫、台灣南部、泉州和漳州,嚇、一共 10 個地區版本 👀 (姊!你為了寫這篇文吃了至少 10 份麵線,搭飛機去了 3 個地方啊)很值得捧書細究不同地方滋味。
我向來覺得各地料理版本,都說明了些地方特色,或者人群文化呀、或是地方物產和氣候。
記得有一回在金門,早上起來在路邊吃早餐,點了麵線糊,除了當地鮮美石蚵像不用錢一樣、還有特別勁道的金門麵線,令人吃驚的是它調味加了咖哩粉呀!!勾芡後飄著香料味的麵線湯頭,讓我在寒風中忍不住抽著鼻子問了同行的朋友「這是否是受了峇峇娘惹文化的影響?」(金門是東南亞的重要僑鄉)
朋友那時沒有回答我,不理我把配菜吃掉了。
你家那邊的麵線,又有什麼特殊口味呢? 😚
(先舉手回答:台中第五市場好吃的麵線,不是加香菜,是加九層塔!)